这几天,两则利用权力、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的新闻,闯入大众的眼帘:
这一类的新闻,让人读起来,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新闻一:陈春秀
2004年,山东冠县考生陈春秀,考上山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然而,被同县考生陈某某顶替上学。直到2020年,此事才被发觉,于是陈春秀立马向媒体曝光……
新闻二:苟晶
1997年,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尖子班考生苟晶,高考“落榜”,1998年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依然“落榜”。事后才得知,苟晶两次都是被人冒名顶替,其中一次还是考上了北京,但是被人冒名去北京上了大学,然而,苟晶家贫,没有势力,忍气吞声,直至2020年6月,苟晶才向媒体曝光此事……
每次读到这样的新闻,心里都有一万匹草和泥做的马,奔腾而过。
世间的坏蛋,真的很多。
高考是穷人的出路,这条路维护不好,盛世恐怕难以维持。
希望有关部门严厉追查,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事实上,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种种怪事,其实历史上都有,不过只是换了个花样。
回望历史,我国自从隋唐以来,想要通过高考(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在历史上,穷人家的孩子想出人头地,这是唯一的路。
也因此,在历史上我们也有许多冒名顶替、冒名代考的事情。
今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专门代人高考的“枪手”,最有名的一位,就是胡汉民。
对,就是清末时期的革命党,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胡汉民。
什么????
胡汉民是干代考的?
是的。
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革命党大佬胡汉民,他在青年时期,是广东很有名气的“代考枪手”,专干收人钱财、替人考科举。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生猛,就问你服不服。
胡汉民这个人,一直批判清朝社会黑暗,但其实,他本人就是黑暗的一部分。
晚清代考枪手胡汉民,后来洗手不干,改行做革命党
胡汉民非常有才华,21岁就中了举人,后来在广州周边出名了,就有人请他代考,胡汉民帮人代考了几次,赚到了钱,去了日本留学,从此就洗手不干了,不过,他这人大嘴巴,后来在日本对革命党同志冯自由说起了这件事,被冯自由写进了《革命逸史》里。
也算是交友不慎了。
不过除此之外,这件事的参考资料,也可以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一书。
怎么理解革命党大佬胡汉民年轻时帮人代考这种事呢?
我们也只好这样理解了:英雄不问出处,年轻人做过点荒唐事,其实并不奇怪。
不过即使今天,在我们的社会里,也有许多像胡汉民这样的人,他们鞭挞社会黑暗,但其实他本身,也是黑暗的一部分。
胡汉民的代考行为,侥幸躲开了清政府的法网,属于幸运。
不过,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个高考作弊的人,都有胡汉民那么走运。
例如鲁迅的爸爸和爷爷,就没那么走运了。
对的。你没有看错。鲁迅的爸爸和爷爷,在高考(科举)中作弊,被清政府逮了个正着。
大家是不是做梦都没有想到:鲁迅的爸爸和爷爷,都是这种人。
是的。此事千真万确。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他的父亲名叫周伯宜,是清末时代的一个秀才。
周家原本是有钱人家。
然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心术不正,1893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参加乡试,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望子成龙心切,他向浙江乡试主考官殷汝璋行贿,求殷汝璋高抬贵手,让儿子周伯宜通过。
不料,这个名叫殷汝璋的考官,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好官,他立马向上面举报。
结果,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马上就被逮捕了。
很快,周福清就被判了斩监候,基本上复审完了,就是要杀头的。
好在周家(鲁迅家)毕竟是有钱人家,于是周家倾家荡产,疏通关系,逐级打点,救下了周福清一条命。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蹲了好几年的大牢,最终才被放出来。
而周家为了走后门救周福清一命,把家产几乎花费精光,也因此从一个富裕之家,沦为了一般家庭,而且,后来越来越穷。
这就是鲁迅一家败家的历史。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隐隐约约想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讲到鲁迅小时候,父亲病了,家里没钱给父亲买药,鲁迅拿着家里的东西,到当铺去换钱?
对。
但是,鲁迅没有在文章里诚实告诉你:他家是因为科举舞弊被抓,而由富变穷的。
家丑实在不忍外扬。
鲁迅:作家也需要形象包装,我怎么可能在文章里讲我爷爷和爸爸的丑事?
鲁迅家的故事警示我们后人:做人心术要正,才能走得长远。
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也因为科举考试作弊,而蹲了监狱,这个人的名字说出来,大家都认识,他就是:
唐伯虎
是的。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才子唐伯虎,参加科举也作弊了。
公元1499年,明代考生唐伯虎,以举人的身份进京考进士。
在京城期间,唐伯虎偷偷去见了一个叫程敏政的高官。
为什么见程敏政呢?因为程敏政是当时和科举考试有关的高官,唐伯虎寻思,程敏政可能会知道考题,或至少可以给他一些提示。
所以,唐伯虎去拜见程敏政,而且还给程敏政送了一根金条。
为啥送金条呢?唐伯虎送金条给程敏政,叫程敏政给他押题。
其实所谓“押题”,就是泄题。
程敏政收了唐伯虎的金条,就帮他押了题,实际上就是泄题。
这件事后来经人举报,被一个名叫“华昶”的高官,捅到皇帝(明孝宗)那里去了,于是,唐伯虎很快被捕入狱。
唐伯虎出狱之后,被永远剥夺了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唐伯虎在他的下半生,都是靠卖字画为生。
唐伯虎:幸亏当年没考上,否则我就当不了风流才子、流芳百世
不过,唐伯虎也因祸得福,他的字画确实画得好,他的才华不在当官,而在于画画。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平庸腐败的知府,多了一个名垂千古的风流画家,其实也未必是件坏事。
而在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轰动的,就是发生在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在本案中,咸丰皇帝为了维护大清科举考试的威严,杀了一个一品大员。
事情是这样的:
1858年,大清一品大官柏葰(蒙古人)担任北京地区(当时叫“顺天府”)的乡试主考官。
当时北京地区有一个考生,名叫罗鸿禩,这个人水平很差,但是,家里有钱。
于是,罗鸿禩拿出许多钱,贿赂了柏葰的家人,并请柏葰“高抬贵手”。
当时柏葰还有一个同考官,名叫浦安,罗鸿禩给这个浦安,也送了钱。
换句话说,罗鸿禩把主考官、同考官,两个关节,都打通了。
于是,没有悬念,罗鸿禩考中了。
不过,当时中了的考卷,清朝是有复核体制的,所以在复核的环节里,复核官一读罗鸿禩的考卷,觉得这篇文章,连文字都不通顺,实在是奇怪,这样的垃圾文字,怎么能通过?
复核官很敏感地意识到:这张卷子有问题,而且,复核官也猜到:应该是主考官柏葰收了钱。
然而,柏葰的官位,比复核官要大,复核官不敢当面问柏葰。
不过,这个复核官想想,觉得还是不妥,于是,他向当时一个名叫“孟传金”的御史,举报了。
当时的御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长。
这个检察长孟传金,也觉得问题严重,于是,他跑到咸丰皇帝那里,去打报告了。
咸丰皇帝听了报告,又惊又怒,叫人把罗鸿禩的答卷呈上来。
咸丰皇帝拿了罗鸿禩的卷子一读,哇靠,狗屁不通,这种文章怎么可能考中?怎么能让这种人进入我大清的官僚系统?
然而,毕竟事关人命,咸丰皇帝叫人把罗鸿禩传唤到宫里,给他出一道题,重考一次,也就是说,多给罗鸿禩一次机会,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才实料。
这次监考罗鸿禩的,是咸丰皇帝的心腹、大名鼎鼎的肃顺。
咸丰皇帝派出自己的心腹监考,断绝了罗鸿禩作弊的可能。
罗鸿禩的新答卷交上来,咸丰皇帝一读,果然又是垃圾,文理不通,错别字一大堆。
于是,咸丰皇帝大手一挥,案子交给刑部,严厉查办。
刑部一拷问,考生罗鸿禩、主考官柏葰、同考官浦安,都招供了,并且,三份口供一对,都对上了。
行贿舞弊,案子实锤了。
这个时候,咸丰皇帝感觉很难办,为什么难办呢?因为这个主考官柏葰,和咸丰皇帝的关系一直很好,柏葰也帮咸丰皇帝办过许多实事,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尽管咸丰皇帝对柏葰这次的事很震怒,然而毕竟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感情,咸丰皇帝念在旧情的份上,不愿意杀他,本想对柏葰从轻发落。
不过,以肃顺为代表的其他大臣则对咸丰皇帝说,万岁爷,万万不可,科举制度事关大清的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皇权巩固,是一件严肃的国家大事,柏葰这种人,必须严惩,否则,无以使天下信服,也无以维系大清的基本法统和制度。
肃顺说得有理。于是,咸丰皇帝在三思之后,作出最终裁决:主考官柏葰、同考官浦安、考生罗鸿禩三人,都判死刑。
拉到菜市口,杀头。
- 清代放榜图
杀了这三人之后,大清的高考,至少干净了四十年。
读到这里,我们再看看今天的山东考生苟晶和陈春秀,这两个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原本可以通过上大学,而获得一份更加美好的人生。
然而,她们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如同白费,人家把录取通知书一扣,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两个孩子原本好好的前途,也就这样断送了。
世风如此,令人奈何!
但愿此等不公之事,能早日昭雪、以服天下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