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伊壁鸠鲁:灵魂需要治疗,哲学是法宝

Epicurus: The Soul Needs Healing, Philosophy Is The Magic Weapon

2023-06-02 22:13
伊壁鸠鲁:灵魂需要治疗,哲学是法宝

学园之路——伊壁鸠鲁

想象一下你的葬礼。它会是什么样子?谁会参加?悼念者会说些什么?你的想象一定来自你自己的视点。这就像你也在现场,从某个特殊的角度旁观葬礼上的事,也许俯视全场,也 许置身悼念者当中。

如今一些人真心地相信:我们死后仍会继续活在肉体之外,类似精灵,甚至能看到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当中也有人相信死是最后的终结,他们面对着一个真正的难题。我们每次竭力想象自己不在那个葬礼上,都不禁会想象到我们参加了那个葬礼,目睹了我们死后发生的事。

无论你能否想象你自己的死,死亡至少都会使你心生几分恐惧,这似乎很自然。谁不害怕自己的死?只要我们还会为什么事情焦虑,那就一定是死亡。惧怕死亡(即便它离现在很多年后才发生),这完全合理。这是一种本能的恐惧。从未深思过死亡的活人,为数寥寥。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imis,公元前341-前270) 认为:惧怕死亡旣浪费时间,也没有道理。一定要克制怕死心理。只要你想通了死亡,它便毫不可怕。你一旦想通了,便会更好地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伊壁鸠鲁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他相信,哲学的目的是让你的生活变好,帮你找到幸福。一些人认为,时刻想到自己必死是一种病态心理;但伊壁鸠鲁却认为:时刻想到自己必死,会使人们更努力地活着。

伊壁鸠鲁出生于爱琴海上的萨摩斯岛(Samos)。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雅典。在那里,他几乎成了被狂热崇拜的人物,很多学生都来投奔他,与他同住在一个公社里。

这群人里也有妇女和奴隶——这在古雅典十分罕见。但这并未使伊 壁鸠鲁广受欢迎,只有他的追随者们,对他怀有近于崇拜的情 感。他在一座带花园的房子里开办了哲学学校。那个地方因此被称为“学园”。

像很多古代哲学家一样(也像某些现代哲学家,例如彼 得•辛格,见本书第40章),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当用于实践,应当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学园”向他求教的人应当把哲学付诸实践,而不应仅仅是学习哲学。

在伊壁鸠鲁看来,生活的关键问题是要承认一点:我们人人都寻求快乐。更重要的是,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人人都会规避痛苦。这就是我们的驱动力。

消除人生中的痛苦,增加快乐,就会使人生更幸福。因此,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非常简朴地生活,善待周围的人,置身于朋友当中。如此你便能满足自己大部分欲望,而不会渴望得到无法得到的东西。你若没钱买大房子,那么,你拼命买大房子的迫切欲望就对你毫无益 处。有些东西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大可能得到,别为了得到那种东西劳作一生。

过简单朴素的生活,这有益得多。你的欲望若很简单,它们便容易得到满足,如此你便有了时间和精 力,去享受更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伊壁鸠鲁为人们获得幸福开出的处方,意义重大。

伊壁鸠鲁:灵魂需要治疗,哲学是法宝

他这番教导是一种疗法。伊壁鸠鲁想消除学生们的精神痛苦,也想说明一个道理:回忆往昔的快乐,能使肉体痛苦变得可以忍受。他指出:人们随时都能享受快乐,事后回忆快乐也是享受,因此,快乐能让我们长期获益。伊壁鸠鲁快死时感到有些不适,便给一位朋友写信说:通过回忆他们之间的交谈之乐,他转移了对自己疾病的注意。

这个观点与如今所用的“epicurean”(享乐主义)这个词大相径庭。它几乎与“享乐主义”截然相反。“享乐主义者”(也叫美食家)酷爱美食,其中有些人沉迷奢侈和感官快乐。

伊壁鸠鲁的趣味比“享乐主义”的含义简朴得多。他主张凡事必须适度。屈服于贪吃的欲望,恰恰会激发出更多的欲望,而未得到满足的贪欲最终会造成精神的痛苦。要求越来越多,欲壑难填, 这样的生活应当避免。伊壁鸠鲁和他的学生们吃的是面包,喝的是清水,而不是珍馐美味。

你若喝上了昂贵的酒,不久便会想喝更昂贵的酒,掉进一个陷阱,那就是渴望得到你无法得到的东西。尽管如此,伊壁鸠鲁的敌人们还是宣称:在“学园公社”里,伊壁鸠鲁用大部分时间去吃喝,还在通宵的纵酒狂欢中与其他所有的人做爱。

这就是“epicurean” 一4司的现代词义的来源。倘若伊壁鸠鲁的学生们真的那样做过,那就彻底违背了他们老师的学说。那些说法更可能完全是恶意的谣言。

伊壁鸠鲁确实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写作。他的著作很多。据记载,他在一卷卷草纸上写下的书稿多达300本,尽管都没有流传下来。

我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他追随者们的笔记。他们把他的著作记在了心里,但也把他的学说写成了文字,互相传看◦他们的一些笔记残篇被火山灰保存了下来。

壁鸠鲁学说的另一部分重要信息来自长诗《物性论》,其作者是古罗马哲学家、诗人卢克莱修。这篇长诗于伊壁鸠鲁去世两百多年后写成,概括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主要学说。

我们回到伊壁鸠鲁提出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不该怕死?其理由之一是你体验不到死。你的死不是你能遇到的事情。你的死一发生,你便离开了人世。20世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里也提出了类似伊壁鸠鲁的观点:“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这就是说:事件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但我们绝不可能经历过自己的死亡,而且我们意识不到它,经历死亡之后便不会活下来。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想象自己的死亡时,大多都会犯 一个错误:以为我们还有某种东西去感觉已死肉体发生的一切。但这是对我们本质的误解。我们被系于我们独具的身体和骨肉。

伊壁鸠鲁的观点是:我们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原 子”这个术语的意义与现代科学家使用的意义略有不同)。一旦这些原子在死亡时分散,我们便不再是具有意识能力的个体存在了。

即使后来有人能把所有的原子仔细地聚在一起,把生命吹进这具再造出来的肉体,它也和“我”毫无瓜葛。这个有生命的新身体不会是我,尽管其外表很像我。我感觉不到它的痛苦,因为肉体的机能一旦停止,任何东西都无法让它起死回 生。身份的链条将会断裂。

消除追随者们对死的恐惧,伊壁鸠鲁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指出:我们对未来的感觉不同于我们对以往的感觉。我们关心的是前者,不是后者。请想一想你出生以前的时间。

你虽未出生,时间照样存在。这里所说的时间,不单单是你早产前 在母亲子宫里的那些日子,甚至不单单是你母亲怀孕前的那段时间(那时,你成为你父母的子女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你降生前的数万亿年。

我们通常不会因为自己没活在我们出生以前的数万亿年中而焦虑。为什么有人竟会为了他们不曾活过的时间而焦虑呢?这个观点若是正确的,那么同理,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心我们死后并不存在的数万亿年呢?我们的思想失去了平衡。我们过分焦虑的是我们死后的时光,而不是我们出生以前的时光。

但伊壁鸠鲁却认为这是个错误。你一旦想通了这一点,便会幵始用看待你出生以前的时间的方式,去看待你死后的时间。如此,它便不再会使你忧心忡忡了。

有些人以为自己死后会在来世受到惩罚,为此焦虑万分。伊壁鸠鲁也消除了那种焦虑。他自信地告诉他的追随者们:众神其实对他们的造物并不关心。众神并不和我们一起生 活,也不卷入世界上的事情。因此你们应当安心。

把这些观点 综合起来,就是伊壁鸠鲁消除焦虑的办法。它若有效,你便会大大放松,不再因为自己未来的不存在而焦虑。伊壁鸠鲁在他 的墓志铭上概括了他的全部哲学:

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现在不存在了;我不介意。

你若相信我们只是肉体的存在,由物质构成,死后也没有受惩罚的重大危险,那么,伊壁鸠鲁提出的论据便很可能让你相信:你的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你也许还会害怕死亡的过程,因为那个过程往往十分痛苦,无法逃避。这是真的,即使对死亡本身感到恼火毫无道理。但请记住:伊壁鸠鲁相信美好的回忆能止住痛苦,因此他甚至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你若认为自己是寄寓在肉体中的一个灵魂,那个灵魂能在肉体死后继续活着,伊壁鸠鲁的办法便不大可能对你有效:因为你能想象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之后你还活着。

并非只有伊壁鸠鲁主义者才把哲学看做类似心理疗法: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很多哲学家都是如此。斯多噶派哲学家 (Stoics)尤其如此。他们告诉我们面对不幸时怎样做到心理上坚忍,其学说因此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