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墨子的塑像能够与孔子的塑像并立

A Sign Of China's True Strength: Mozi's Statue Can Stand Side By Side With Confucius' Statue

2024-04-16 01:30
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墨子的塑像能够与孔子的塑像并立

自汉以后,墨学算是完全灭绝了。但在战国时,其学极光大。所以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滕文公上》)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显学篇》)

《吕氏春秋》说:“孔墨徒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尊师篇》)又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当染篇》)

直至汉初,凡举古圣贤犹以孔墨并称。古代墨学之普及,可以想见了。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并称《墨经》,可视作墨家对于自然、社会、科技、逻辑学、语言学等领域各种现象与概念的理解和解读,堪称当时知识领域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经》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名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的知识在我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专业性强,内容比较系统,研究也较为深入,在我国自然科技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墨经》的数学水平较高。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本残缺错漏之处非常严重,学界对此的争议比较大,但仅就其中几条大家意见较为一致的材料来看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经上》篇云:“倍,为二也。”又云:“倍,二尺与尺,但去一。”这是关于倍数的知识。所谓倍,就是自身数值乘以二,就像二尺是一尺的二倍。《经下》篇云:“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

《经说下》:“一,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这里涉及到了数位的概念。数位是每个单数在整个数字中所占的位置,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等,数值是逐渐变大的,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代表不同的数值。这里用的其实是“建位”概念,比如说一,处在个位上比二小,但处在十位上,则比五大,因为它包含有两个五。显然,至少在墨子的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对数字有了非常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另外,《墨经》还对一系列几何概念有过不少精确的概括。《经上》篇云:“平,同高也。”这里所说的“同高”其实是指建筑学术语中“水平面”。墨家学者大部分都是手工匠出身,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生产经验,通过反复的验证,完全可能将其升华为理论知识。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把“同高”理解为平行线间的公垂线高度相同。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中就是这样定义的:“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可见,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墨经》中还提出过圆的概念。《经上》篇云:“圜,中同长也。”《经说上》进一步解释道:“圜,规写交也。”也就是说:所谓圆,就是以线段其中的一个端点为中心旋转一周,另一个运动的端点所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圆,从中心到轨迹上任意一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而这与欧几里得对圆的定义也非常相似。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分别对应着欧式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等概念。同时,《墨经》中还讨论了图形与直线的重合、相离、相交、相切等情况,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几何学的萌芽。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式的几何学体系了。”这当然是一种遗憾,但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墨家思想成为绝学是中国文明生态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走向,是受中国文明内在发展逻辑所决定的。

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墨家的绝学。正如蔡元培所说:“先秦唯墨子治科学。“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墨子对自然科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墨经》则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先秦时期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珍贵记录。
如果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允许,墨家学派也许能够发展出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墨子的塑像能够与孔子的塑像并立

《经下》的一大亮点在于文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这些知识与《经说下》中的相关光学知识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合称“《墨经》光学八条”。分别是光与影的关系、光物影三者的关系、本影和半影、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这些知识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了一百馀年。更为难得的是,墨家的这些结论都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中,这些科学成果的取得更显得弥足珍贵。

光学方面、是墨家最早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现象:“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经下》)墨家的这个发现应该出于偶然。某一天的中午时分,墨子或墨子的某个弟子在暗室中休息,南墙上有一个小孔,光线能够投射进来。这时,一个弟子或同门前来办事,恰巧走到小孔的正前方,光线透过小孔将这个人的影子投射到小孔对面的墙壁上并形成倒立的人影。

墨家为了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反复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个实验在《经说下》篇有详细的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障内也。”同时墨家已经认识到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光之人煦若射”,光线照在人身上之后,没有被挡住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维续前行。这是《墨经》中最著名的一个光学原理,尽管当时没有条件将其运用到人类生产当中,但这个科学发现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使用的照相机,就是对小孔成像光学原理的实际运用。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墨家还发现了影子大小与物体的正斜远近、光源大小、光源远近都有关系。可见,墨家在格物致知方面确确实实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墨子的塑像能够与孔子的塑像并立

力学方面,杠杆原理是墨家从桔槔和称的使用中总结出来的。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为了节省体力,逐渐学会在灌溉农田时利用桔槔汲水,建造房屋时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有关力学的知识就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墨家成员大都是手工业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仅仅学会了如何省力,更主动探寻并发现了力的奥秘:“カ,刑之所以奋也。”(《经上》)“刑”通“形”,指物体。奋,动也(《广雅・释诂》)。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的东西就是力。“カ,重之谓。下、与,重奋也。”(《经说上》)任何运动都离不开カ,重量也是一种作用力。物体下坠和上举都和重量有关,物体下坠是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向下的重力,而上举物体就需要一个与重力相反方向的作用
力。

《经下》篇指出,称的工作原理是:“衡而必正,说在得。”要使秤杆呈水平状态,称两边的重量就必须相等。“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经说下》)其中重指重物,权指秤砣,本指重臂,标指力臂。称的提钮两边分别是重臂和力臂,在平衡状态下,加重重物的重量,重臂这一边就会下垂;而增加力臂的长度就可以使称恢复平衡。如果在称的两边同时加同样的重量,秤砣这一边就会下垂,因为力臂长度大于重臂长度,两边增加相同的重量,力臂一边必然下垂。墨家的这个结论用公式可以描述为:“力臂×秤砣>重臂x重物”。

这与“カ臂x秤砣=重臂x重物”的杠杆公式已经非常接近了。除此之外,墨家在力学方面对定滑轮、浮力原理等力学知识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遗憾的是,随着墨家学派的风消云散,墨家的科学精神也成为一代绝响,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更是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我们被西方列强打痛打醒,才发现墨家的这些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有多么的珍贵。

《墨经》中的部分形学(几何学)

墨子年代,在欧几里得之前,《经》中论形学各条,虽比不上《几何原本》的精密,但已发明许多定理。

近年学者渐渐研究《墨经》,多半从形学方面引出兴味来,经中讲形学的有十多条,先明白他的特别用语,然后可读。略举如下:
1.兼一一全量 2.体一一部分 3.端一一点

4.尺一线 5.区一面 6.厚一一体

7.倍一加 8.损一一减 9.撄一一交

10.仳一比例 11.盈一容积 12.次一排列

《经》:体,分于兼也。《经说》: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这是几何公理讲的“全量大于其分”,“全量等于各分之和”。二为一之全量,一为二之部分。线为点之全量,点为线之部分。

《经》: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这是说点为一切形之始。


《经说》:尺前于区而后于端。
这是说有点而后有线,有线而后有面。


《经》:厚,有所大也。《经说》:厚:区无所大。
这是说体有容积,而面无容积。


《经》:盈,莫不有也。《经说》:盈:无盈无厚。
这是说有容积才成体,容积要点、线、面、体俱备,故说“莫不有”。


《经》:撄,相得也。《经说)::撄:尺与尺俱,不尽。端与端俱,尽。尺与端,或尽或不尽。兼撄相尽,体撄不相尽。

这是点、线等相交之异同。


《经》:仳,有撄有不相撄也。《经说》:仳:两有端而后可。
这是说有了定点才能比例。


《经》:次,无间而不相撄也。《经说》:次:无厚
而后可。
这是说两者无间隙但又不相交。


《经》:倍,为二也。く经说》:倍,二尺与尺,但去一。
这是说部分合为全量,以线加线。去了一线,这线之大却比前加倍。


《经》:损,偏去也。《经说》:损:偏去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损。
这是说全量析为部分。

《经》:平,同高也。
《经》:中,同长也。《经说》:中:自是往相若也。
《经》:直,参也。
《经》:圆,一中同长也。《经说》:圆,规写交也。
《经》:方,柱隅四杂也。《经说》:方:矩见交也。
这是释方圆平直正的定义。

《墨经》中的部分物理学

《经》:有间,中也。间,不及旁也。栌,间虚也。
这是说凡物质皆有孔隙。


《经》:坚,相外也。《经说》:坚:异处不相盈
相非(同排)是相外也。
这是说凡物之有质碍者,皆在空间占一位置;不能并时并处与他质碍相容。


《经》:非半不斫则不动,说在端。
这是说物质不灭,虽析之极微,仍在。


《经》:カ,形之所以奋也。
这是说力之运动,为万有之本原。


《经》:正而不可摇。说在转。《经说》:正:凡无所处而不中,悬转也。
这是说圆球悬转于空中随处皆为中心。


《经》:均之绝否,说在所均。《经说》:均:发均
县,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
这是说重力相等之理。

《经》:始,当时也。《经说》:始:时,或有久
或无久。始,当无久。
这是说时间观念,可以剖析至极微。虽“无久”仍不
失为时。时间之“始”,等于空间之“端”。

《经》:止,以久也。《经说》:止:无久之不止,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若人过梁。
这是说空间时间观念都不是绝对的。


《经》:景不徙。说在改为。《经说》:景:光至
景亡。若在,尽古息。
这是说凡目所见的现象,不是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