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神童,
皇帝夸他: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他凭借一篇古文,独步后世,
他英年早逝,令世人惋惜,
他是王勃。
王勃是幸运的,一篇《滕王阁序》让王勃独步后世,无人不赞他超然的才情;
王勃又是不幸的,年少妄为,连累父亲,惭愧不已,英年早逝,令世人惋惜。
王勃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为“文中子”王通,亦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门下弟子众多,比如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人,都是王通的学生,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人,都是王通的好友。
尤其是王、杜两家为世交,王勃有一首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的标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提供了背景信息。杜少府是王勃的朋友,他即将前往蜀州担任新的职位。王勃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来描绘送别的场景。
二人站在城阙之上,俯瞰着三秦大地,远处的风烟中,隐约可见五津。这个画面充满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朋友之间的离别和前路的未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这句诗中,体现不舍和伤感。他们都是在外做官的人,因为官职的原因而不得不分别。这种分别的情感是普遍的,也是深刻的。
接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分别在天涯海角,他们的友情依然像邻居一样紧密。这个画面充满了温暖的情感,也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诗人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表达对朋友的鼓励和祝福。在分别的时刻,不要像小儿女一样泪湿衣襟,而应该积极面对前路。
在王勃去世的那个寒冬,长安的每一条巷子、每一处街头,都在传颂着他的《滕王阁序》。高宗李治在宫中,也读到了这篇华美的文章。当念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忍不住拍案叫绝。
“陛下,王勃如今已不在人世了。”大臣轻声报告。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连连叹息了三次,承认道:“是我错了,当初我不该把他赶出长安。”
其实,在王勃南下之前,朝廷已经恢复了他的官职。然而他并未选择回归官场,而是决意远赴南海探望他的父亲。王勃那份对父亲的深深愧疚,在《滕王阁序》中亦有流露: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谁曾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英才,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